吃了驱虫药绕虫还会繁殖吗?
人的肠道寄生虫,多见的是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等,这些肠道寄生虫一般少则几个月,多则1-2年,都要进行1-2次驱虫治疗,所以人们都将驱虫药视为简单的预防性药物或保健品,认为只要吃上几片就行了,根本不去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驱虫药,孰不知驱虫药用不对,轻者影响疗效,重者还会招来不良反应。
治疗蛔虫病和钩虫病宜在清早空腹或晚上就寝前服用驱虫药。蛔虫和钩虫在肠道内寄生的时候,并非完全固定在某一部位,它们在肠道内有一定的活动力。当人体有驱虫药排出时,虫体便会游动到无药物部位继续寄生生存,或者窜入胆管钻入肠壁,造成腹痛、吐蛔、胆道阻塞等,因此治疗蛔虫和钩虫病时最好选择在清晨空腹或晚上就寝前服用驱虫药,这样有利于药物尽早到达肠道部位并保持较高的肠腔浓度,迅速将虫体麻痹或杀死而不易钻入肠壁及胆管,有利于虫体的排出。
驱蛲虫病的药物,如丙硫咪唑要在晚上睡前服用。有的患蛲虫病的小儿白天无任何症状,蛲虫在夜间才会从肛门钻出产卵,因而服驱虫药应在晚上睡前口服,杀灭从肛周 newly 出并钻入肠内尚未产卵的蛲虫。第2日晚睡前再服1次,杀灭剩下残留的蛲虫。
治疗绦虫病,宜在空腹时一次服完灭绦灵。空腹用药便于肠内药物保持有效浓度,服药剂量须一次服完,若分成2次服药反而会影响疗效。为防止虫体断碎后逆行钻入肠壁或胆道,产生腹痛、肠梗阻、胆绞痛等不良反应,服药前需口服硫酸镁等泻药,使肠内保持通畅,减少虫体活动,利于将虫体排出。
另外,肠虫清等苯并咪唑类驱虫药不宜与西咪替丁、酮康唑同时服用,因为西咪替丁、酮康唑均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合用苯丙咪唑类驱虫药可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易发生毒性反应。苯丙咪唑类驱虫药一般也不易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合用,如地高辛、洋地黄等,因有些驱虫药可影响其他药物的正常代谢而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对患有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均宜慎用驱虫药。由于小儿对驱虫药特别敏感,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否则极易发生中毒反应。除中药制剂之外,一般也不要给6岁以下儿童服用其它系统驱虫药。驱虫药多有不良反应,服药过程应严密观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前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