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怎么养殖?
目前,国内市场上养殖的蜈蚣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野生蜈蚣的捕猎与销售;另一类就是人工驯养繁殖。 前者在野外捕捉野生蜈蚣进行贩卖,利润空间大,但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后者是通过人工饲养繁殖,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是风险小,收益稳定。 目前国内对野生蜈蚣的开发利用还仅仅停留在原料购销层面上,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也不好。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继续大规模地从事野生蜈蚣的捕捉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蜈蚣的人工养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养殖要求不高,只要符合动物生活的基本条件即可。养殖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式,另一种是封闭式。 开放式养殖是将种蜈蚣放入养殖池中进行放养,定期投喂食物,让蜈蚣自行摄食。由于开放式养殖不会阻碍蜈蚣的自然生长,所以其体型一般比较大。不过,这种方法的管理比较麻烦,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可能引起疫病传播。要适时给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疾病发生。 封闭式养殖又称笼养,就是将蜈蚣放在专门的养殖器具内,给予全面、充分的营养,使得蜈蚣能够正常、快速的生长。但是由于这种养殖方式营养完全充足,会造成蜈蚣营养过剩而变得肥大,导致后期销售困难,而且疾病也更容易侵入。 所以如何协调好营养供给与疾病防范之间的关系成为封闭式养殖成功的关键。
1.适宜环境 温度:陆生蜈蚣(拟水蜈蚣)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是25℃~30℃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蜈蚣的生长速度最快,发育最健全。
湿度:陆生蜈蚣对湿度的适应性较强,但是在干燥的条件下,其发育的速度会明显减缓。 光照:陆生蜈蚣是偏阴性动物,喜欢黑暗的环境,在饲养的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也不要用紫外线灯照射,以避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2.生活习性 杂食性:蜈蚣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生物,具有食量小、贪睡、喜群居的特点。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下,它们一般不会主动寻找食物,当外界条件满足需求时,它们的食欲就会得到激发。它们主要是通过触角感应外界的信息,并通过味觉和嗅觉来识别食物,最终确定是否应该进食。 防御能力差:作为无脊椎动物中体积较大的陆生动物,尽管它的背部有背甲覆盖,但是其防御能力仍然较差,一但受惊容易发生休克,严重时甚至会死亡。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突然的惊吓,以免对它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过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