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如何形容两个月的时间?
两月,有二月和两个月两个说法。 二月,在汉字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其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字可以数单也可以数双。比如一年有十二个月就可以说“十二月”。一个月三旬可表示为“三月”或“三月三十日”(古代一月分三部,每部十日);而一年的时间则可以表达成24节气或者365天。 同样道理的两个月,自然可以是二个月的意思,即六十天,也可以是两个月的意思,即四十五天。看是侧重于月份还是日期了。 《礼记·曾子问》:“诸侯伐大国,何谓次数?” 郑玄注:“次者,两月之行也。” 唐李朝威撰小说《柳毅传书》:“某年月日,别君之后,至某年月日,计共两个月零五日。” 清洪升著戏曲《长生殿•舞盘》:“整整两个月,如何还不见回文?” 这个“月”字,有时又可以代替更小的单位,代表二十九天,见于农历纪年。
《礼记·郊特牲》“季冬祭神州地示”孔颖达疏引三国魏张揖曰:“言二月、八月,直云‘月’……月者,积时成日,日满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 所以农历的十一月又称为仲冬,十二月又称为季冬。十二月也就是农历十二月。 这是不是和阳历的二月和十二月很类似呢?其实是有缘故的——我国古人制定农历的时候,把月亮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平均起来大约为三十天多一些。 而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平均下来约365.25天。为了体现公历的年份与农历年份的对应关系,人们用了一个技巧,就是让农历的闰月落在每年来临之际,即农历的十二月。这样就可以确保每逢闰年农历十二月都是冬至,然后新的一年开始于立春。这样新年新月,月月交替,周而复始。